国立中学: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传奇
2018-09-18 19:28:55   来源:互联网   评论:0 点击:

文丨姜 国 利说起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,大家都耳熟能详,比如国立西南联大、国立武汉大学、国立中山大学等。相比之下,国立中学就鲜为人知了。但以下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: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、两弹元勋邓稼先

15

国立第十五中学

1941年初,保育总会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协商,决定在重庆成立一所专收保育生的中学,享受国立中学待遇。是年5月吴乐孟带一批教职员到“烘炉场”筹备,9月接收四川境内保育院得学生,国立第十五中学成立,校址荣昌县卧佛寺。学校设普通班、职业班,男女分班上课;男生在文庙上课,女生班在下场口上课。1944年夏学校改为国立荣昌师范学校,设初中和师范两部。

(国立第十五中毕业证)

16

国立第十六中学

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春,来自安徽的流亡学生,历经艰险,来到重庆永安县北山,后命名为国立第十六中学。1941年开始招四川各地保育院毕业生。初中设在四川合江,后增添高中部(原战区第三中山中学)。

17

国立第十七中学

国立十七中,主要收容安徽籍流亡学生,设校址在四川江津白沙坝派。1945年复迁金刚沱,改称国立江津师范学校。

18

国立第十八中学

国立十八中,校址四川三台县。1938年3月国立东北大学迁至三台县,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三台西火烧沟成立国立第十八中学,其主要生源是国立东北中学、三台中山中学和私立三台国本中学。国立第十八中学为国立东北大学附中。

19

国立第十九中学

国立十九中主要接收浙赣铁路沿线退出的流亡学生。学校成立1942年4月,校址初在福建浦城,再迁浙江江山,又迁江西赣县,1945年2月再迁赣闽边境的石城。

20

国立第二十中学

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,在湖南设立一所接收保育院毕业生的国立中学,名国立第二十中学,只要是湘、黔、粤、桂四省的保育生。学校设高中师范部(岩禾堂)、职业部(金龙阁)、小学部(柳树坪)、初一部(窑湾塘)、初二部(三眼桥)。

21

国立第二十一中学

国立二十一中学,民国将军王仲廉1942年在安徽太和创办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,后被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,改制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。校址太和,后迁陕西山阳和兰田。

22

国立第二十二中学

1941年,九十二军驻扎安徽阜阳,遂办鲁干班(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系列),招收有志年青学生参加。山东籍学生多有投奔,渐成规模。军长李仙洲决定,大一些学生招进鲁干班,小一些学生集合成立一所中学,名私立成城中学。1942年初,李仙洲赴重庆参加军事会议,遂向教育部长陈立夫汇报,并申请将私立成城中学改制为国立中学。经山东籍国民党元老丁惟汾、王叔铭的帮助,1942年9月,批准成城中学改制为国立二十二中学。国立二十二中学,设校本部、师范部、一分校、二分校,师生近3000人。1944年因战事学校不得再迁陕西安康、汉阴。一分校学生路过河南韩庄时,惨遭日寇枪杀。

(私立成城中学校训)

(国立二十二中学西迁路线图)

(国立二十中高七级一班同学合影)

(国立二十二中学鲁雁篮球队)

(国立二十二中学高十级部分同学创办的壁报社——《大路文艺社》部分同学)

(部分同学在平梁铺合影)

(图为国立二十二中学同学为记录“韩庄惨案”所立的纪念碑)

遥想当年,众多青少年不愿做亡国奴,随着成千上万的难民队伍,陆续向西南、西北、中南、华南撤退,他们离开原学校,冒着敌机的轰炸,一路颠簸流离,奔向大后方。国难期间,在长江两岸、黄河之滨、云贵高原、岭南盆地,到处都可看到衣衫褴褛但生气勃勃的身影,听到高昂而不辍的琅琅读书声,这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之一大特色,为抗战胜利和国家复兴打下了深厚的根基。

“老济南文化传承者”受权发布!


相关热词搜索:抗战时期 国立中学 国立三中 铜仁一中

上一篇:学校简介
下一篇: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建校80周年教育成果展示月活动公告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
频道总排行
频道本月排行